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wǎng)聞聯(lián)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屢敗屢戰(zhàn) 知足感恩 來源: 松陽新聞網(wǎng) 作者: 陳劍 編輯: 葉竹芳 2015-01-29 屢敗屢戰(zhàn) 知足感恩 ——訪北京松陽商會祝林法,、祝劍暉父子 1997年3月26日——如今60多歲的老兵祝林法提起當初被逼無奈進京謀生的啟程日,,記憶猶新。 十多年來他帶領全家在北京拼搏,,屢敗屢戰(zhàn),起起伏伏,,嘗盡心酸,,如今終于靠全家人的努力在北京站穩(wěn)腳跟,過上了有房有車的舒心日子,。 提及過往,,他和兒子祝劍暉掛在嘴邊的滿是“感恩之言”。 風光不再 負債進京 老兵祝林法在家鄉(xiāng)曾經(jīng)風光一時。1969年他參軍入伍,,1976年從江蘇南通退伍后回到家鄉(xiāng)松陽縣靖居鎮(zhèn)雅溪鄉(xiāng),,曾先后擔任過民兵連長、村委主任等職務,。 接受過外界新觀念,、思想先進的他竟于1981年就在村里實行分田到戶,比安徽鳳陽小崗村還早了一步,。分田到戶后,,村民們積極性高漲,極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并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 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后,祝林法琢磨著搞起了副業(yè),。1983年他利用當?shù)氐馁Y源優(yōu)勢,,做起了木炭生意,每個月能賺到令人咋舌的三五千元,,當時在鄉(xiāng)政府工作的妻子每個月工資僅是20多元,。 1986年,在與朋友的聊天中,,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商機,,馬上開辦木材加工廠,專做自行車包裝箱,。有了產(chǎn)品后還得找銷路,,他便自己開始跑業(yè)務。那幾年,,長三角地區(qū)幾乎都被他跑遍了,,各地的方言他也無師自通。 憑著他的聰明頭腦和吃苦耐勞,,包裝箱生意做得很是紅火,。1990年他就在當時縣城新開發(fā)的繁華路段紫荊街上蓋起了5層小樓。 九十年代環(huán)保觀念盛行,,木材包裝箱逐漸被紙箱等低成本的替代品所取代,,他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然而,,最致命的是,,1995年他被當時風行的詐騙公司所騙,幾個火車皮的貨全被騙走后拿不回來貨款,,整整損失了十幾萬元,,他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欠債的日子異常難過,這位自尊心極強的老兵到處打聽商機,。通過以前一起做木材生意的遂昌人劉建新的介紹,,他了解到北京的巨大市場。 老祝決定放手一搏,,進京尋找翻身的機會,。他賣了5層小樓,還了些欠款,,帶著3萬元的本錢和相濡以沫的妻子坐上了北上的火車,。當時,他們的女兒祝燕紅正在松陽一中讀高中,,兒子祝劍暉在杭州某外企做司機,。 屢敗屢戰(zhàn) 全家總動員 初到北京,他們租住在朝陽區(qū)東大橋附近的一處十幾平方米的平房,,“其實就是豬圈”,,老祝說起當時蝸居的地方感慨道:“居住環(huán)境很惡劣,跟以前南方的家根本不能比,。” “1997年冬天北京最低氣溫到了零下20度,,但屋子里沒有暖氣。”老祝對這些記憶深刻,,但為了生存,,為了省錢,他們只能住在這樣的地方,,而且一住就是6年,。 兒子、女兒陸續(xù)來北京后,,一家四口也一直住在這,。兒子祝劍暉從1999年到北京直至2002年他們搬家,這一期間他一直睡沙發(fā),,從沒睡過床,。祝劍暉回憶起這段日子唏噓不已:“我從小一直沒吃過什么苦,沒住過這么差的房子,,倒是到北京后什么苦都吃了,。” 當時安頓下來后,老祝在當時聚集了不少松陽商人的白云市場做起了鞋子買賣,。但由于不熟悉城市的消費習慣和服裝鞋帽行業(yè),,他做了一年后,血本無歸,。 為了生存,,走投無路的他只能用手中僅有的一點小錢買賣小商品,以擺地攤為生,,曾在北京的工人體育場,、花家地等很多地方打過“游擊戰(zhàn)”。 除了擺地攤,,他還跑展銷,。從大紅門木樨園服裝批發(fā)市場進一些積壓貨,然后跟著展銷團到全國各地跑展銷,,類似于“倒爺”,。夫妻倆幾年間跑遍了河北、內(nèi)蒙古,、東北三省等北方大部分地區(qū),。 這一期間,女兒祝燕紅由于承受不了孤身一人在家的孤獨,,放棄了學業(yè),,來到父母身邊。來京兩個月,,松陽一中的校長還不停地勸她回去讀書,,因為她是當時出名的體育特長生,曾一直保持著松陽縣女子跨欄第一的記錄,。但祝燕紅看到父母的窘?jīng)r,,為了替父母分憂,她留在了北京,,17歲的她開始跟著父母擺地攤,、跑展銷。 兒子祝劍暉1999年辭去了杭州某外企司機的工作,,來到北京和家人一起拼搏,。當時全家人每次辛苦掙來的幾百元錢只能聊以糊口。 2000年,,松陽老鄉(xiāng)葉偉嚴成了他們?nèi)业馁F人,。當時在白云市場做得已經(jīng)小有成績的葉偉嚴毫不猶豫地借錢給祝劍暉,并為他租好了攤位,,帶他去進貨,,手把手地教他上貨。而之前一直在葉偉嚴家學習如何經(jīng)商的妹妹祝燕紅也回到自家店里看店,。 經(jīng)營了一年多,,2001年白云市場拆遷,當時他們已經(jīng)賺了3萬元錢,。拿著這點本錢,,他們在動物園的天馬市場租下一個攤位,,繼續(xù)經(jīng)營鞋子。 天馬市場之后由于建設交通樞紐的原因被拆,,他們便轉(zhuǎn)戰(zhàn)到東四后街,,租下個小店賣鞋。但由于經(jīng)營不善,,僅僅半年,,就虧了4萬元,全家又陷入困境,。 轉(zhuǎn)機乍現(xiàn) 用心經(jīng)營 為了繼續(xù)尋找北京城里的商機,,老祝每天起床就騎著破自行車在偌大的北京城里轉(zhuǎn)悠,每個角落都沒放過,。以致于現(xiàn)在已開上好車的他還開玩笑道:“我對北京城可熟悉了,,去哪都認識路,多虧以前騎自行車打下的基礎,。” 通過市場調(diào)查,,老祝盯上了三元橋新建成的佳億市場,那附近是北京使館區(qū),、五星級的昆侖飯店,、燕莎商城等北京高端消費群體出入的地方。他覺得這是塊寶地,,有錢人多的地方賺錢的機會就多,。 但是,當時進駐佳億市場第一年必須交3萬元,,而他手上只有2萬,,所以沒能進去。第二年,,他找到當時已經(jīng)在佳億市場擁有十幾個鋪位的遂昌老鄉(xiāng)劉建新,,讓他在同等條件下租給自己一個位置較好的鋪位。 在劉建新的幫忙下,,2002年9月22日,,祝林法一家人懷揣著僅有的幾千元錢進了佳億市場,在這里扎了下來,,直到現(xiàn)在,。 在佳億市場,他們依然賣鞋,,但這次有所不同的是,,他們把握了這邊的消費群體和目標市場,把客戶定位在高端人群,,因此,,他們賣的鞋不再是以前的便宜貨,,而是上百上千元成本價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 就這樣,,準確瞄準了目標客戶群后,,他們的生意有了轉(zhuǎn)機,。第一個月賺了一萬五,,第二個月賺了四萬多,生意走上了正軌,,并越來越好,。 經(jīng)過三年的苦心經(jīng)營,老祝積累下一定的資本,,終于可以開著自己的車回去“見家鄉(xiāng)父老”,。2005年的春節(jié),一家人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松陽,,老祝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風風光光地給兒子辦了婚宴。 從1997年來北京到2005年,,整整8年,,他沒回過一次家鄉(xiāng),忍著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要強的老兵終于憑自己的實力做到了“衣錦還鄉(xiāng)”,。 現(xiàn)在,他們在佳億市場租有6個攤位,,自己經(jīng)營2個鞋店,,2個高端消費品店,2個轉(zhuǎn)租給別人,。鞋店主要由祝燕紅打理,,高端消費品店由祝劍暉經(jīng)營。老祝和妻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奔波了,,閑時在店里看看店,,照看3歲的孫子,享受天倫之樂,。 追趕潮流 專攻高端市場 祝劍暉經(jīng)營的高端消費品店在佳億市場是第一家,,走的是高價高利潤的路線。 經(jīng)過幾年生意場磨練的他,,捕捉商機的敏感度大大增強,,他意識到賣一雙鞋子利潤有限,多則幾百元少則幾十元,,一天下來也賺不了多少錢,。而如果能好好利用周邊的高端消費群,,賣高端消費品,利潤可觀,。 于是,,他通過以前在東四做生意時認識的朋友的介紹,進入了高級手表,、打火機等商品領域,。在摸清進貨門路和市場前景后,他果斷地進了一批貨,,開辟出一個柜臺做專賣,。沒想到,一炮走紅,,顧客盈門,。 他的產(chǎn)品不僅吸引普通有錢人,也吸引來很多明星大腕,。范冰冰,、陳寶國、“肥貓”鄭則士,、各類日韓明星等都曾來店里購物,,羅雪娟則和祝劍暉成了好朋友。當年《千里走單騎》的副導演送給高倉健的禮物也是在他家小店挑選的,。 隨著經(jīng)營品種的豐富,,祝劍暉的商品從一個柜臺擴展到了2個店鋪,店里布滿了各類高端品牌的手機,、眼鏡,、手表、首飾,、箱包,、皮草等。在鎂光燈的照射下,,真?zhèn)店鋪熠熠生輝,。 祝劍暉說之所以能把這些名目繁多的貨品經(jīng)營好,關(guān)鍵在于自己有此愛好,,有對美的追求,,尤其喜歡精致的、有品質(zhì)的東西,。 他還強調(diào)了競爭的重要性,。之前佳億市場曾有一家定位和他一樣的店鋪,于是兩家之間就有了競爭,但是他們不是相互壓價的競爭,,而是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良性競爭。這樣的競爭讓祝劍暉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更多東西,。后來,,對方由于經(jīng)營不善,退出了市場,。 為了追趕瞬息萬變的潮流,,他要及時補充、更新時尚知識,,每期的各類時尚雜志是他的必修課,,捕捉街頭潮人的喜好也成了他的“職業(yè)病”。 每個月,,他都會帶著自己銳利的目光到廣州的大市場中“尋寶”,搜羅各類新奇好玩,、品質(zhì)出眾的貨物,。 感恩之心 知足常樂 對松陽老鄉(xiāng)的感激之情是祝家父子掛在嘴邊、溢于言表的,。 祝劍暉一直謙虛地說:“我們真沒什么好說的,,也沒什么成績。倒是這幫老鄉(xiāng)讓我有很多話要說,。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遇上這些好老鄉(xiāng),他們的熱心和無私是發(fā)自肺腑,,不圖回報的,。我很慶幸我們松陽商會有這么好的傳統(tǒng)。” “我很知足,,真的,,風風雨雨之后能在北京安定下來,能有自己的房子,、車子,、生意,我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 老祝把自己對別人的感激更多地埋在心底,付諸行動,,回饋給商會和家鄉(xiāng),。他是商會活動的積極分子,是北京松陽大學生論壇的強力支持者,幾乎每次活動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為大學生們無私地服務,。樸實的他說只是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
相關(guān)新聞 |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刊登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顧問 中共松陽縣委宣傳部主管 中國松陽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批準文號:浙新辦[2010]22號 浙ICP備10209249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