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聞聯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懂得知足和珍惜才能長久幸福 來源: 松陽新聞網 作者: 宋華 鮑立 編輯: 吳勝 2015-03-10 懂得知足和珍惜才能長久幸福 ——訪北京松陽商會執(zhí)行秘書長宋建偉 第一次見到宋建偉時,他穿著時尚的條紋POLO衫和牛仔褲,,相貌英俊,,神采奕奕,。他笑著遞給我們他之前就已經填寫完成的《松陽商會會員自我情況介紹表》,出生年月那一欄里赫然寫著“1972年6月3日”,,我們不禁驚嘆:“以為你還不到30呢,!” ![]() 這么年輕就能如此成功?他是如何走上從商這條路,,又為什么會來北京創(chuàng)業(yè),?我們對他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家庭貧苦代課老師棄文從商 1972年6月3日,,宋建偉出生在松陽縣三都鄉(xiāng)一個貧苦的家庭,。1988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松陽一中。在那個年代,,能從一個小山村到縣城一中讀書是件很了不起的事,老師也夸獎他們都是“秀才”,。 1991年從松陽一中畢業(yè)后,,他回到了三都鄉(xiāng)中心學校初中部擔任代課老師。當時因為母親去世,,家庭經濟狀況也越來越差,,于是空閑時間,他開始背著挎包做一些小百貨生意,。 一開始,,他覺得自己是個“書生”,放不下架子去賣東西,,尤其是有時還會遇到他的學生,。每當那些學生很詫異地問他“宋老師,您怎么在做這個生意”時,,他都感到異常窘迫,,但因為家庭環(huán)境的原因卻不得不堅持下去。 說起從三都鄉(xiāng)到縣城再到北京的這段經歷,,宋建偉覺得還算順利,,因為每次的轉折都有“貴人”為他“指點迷津”。 從三都鄉(xiāng)到縣城的發(fā)展是因為一個表哥告訴他“做生意就要往城里發(fā)展”,,在他哥哥嫂子的鼎立幫助下,,他到城里租了一個攤位開始擺攤,一開始單槍匹馬,,后來弟弟與他同甘共苦,。這一期間遇到了現在的妻子鮑素妹,兩人情投義合,,同舟共濟,,用他們年輕的心和智慧以及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經營著一家服裝店,。 從松陽縣到北京是因為妻子的姐姐在廣州做生意,她告訴他們“北京的市場很大,,有發(fā)展?jié)摿?rdquo;,,介紹他們到北京工作。當時,,他們也覺得在松陽沒有發(fā)展的余地,,并且得知一些朋友在北京做得確實不錯,所以2003年他們舉家北上,。 “愛拼才會贏”,,外表斯文的他,膽大心細,,以“男兒當自強,,好男兒志在四方”激勵自己。 初到北京理想和現實背道而馳 在來北京之前,,宋建偉想象著北京應該是高樓大廈林立的繁華城市,,到了北京應該住宿吃飯都能不錯�,?傻日嬲搅吮本�,,他傻眼了:原來很多老鄉(xiāng)都住在平房里,門口的地全都是沙土,,坑坑洼洼,,走路也不方便。整個房間墻上全貼著報紙,,磚頭當床腳,,上面鋪著幾塊門板一樣的板就成了床。而當時他在家鄉(xiāng)松陽西屏鎮(zhèn)的房子就已經是樓房,,門口鋪著水泥地了,。 在朋友老湯的幫助下,他們和老鄉(xiāng)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的平房,,一家三口就住在小一點的房間里,。三個人擠在很小的單人床上睡覺,連翻個身都沒辦法,。平房很陳舊,,冬天沒有暖氣,上廁所得跑到院外一百多米外的公共廁所,。在零下15度的冬天里,,他們經常凍得手腳冰涼,天真年幼的兒子還說:“冬天的風把屁股都凍僵了……” 理想和現實差距那么大,,讓宋建偉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反差,,他“心里頓時涼了半截,,心中美麗繁華的北京城一下子‘變味了’”,但想到自己是為了有更高更好的發(fā)展才來北京的,,他慢慢地把心平靜下來,,開始了再一次的創(chuàng)業(yè)。 他用從家里帶來的三四十萬元錢直接買下了現在這家位于吉利大廈的店鋪使用權,。店鋪開張后,,10多天一筆生意都沒有,還要付給翻譯每月3000—4000元的保底工資,。后來第一個翻譯走了,,第二個翻譯也走了,直到第三個翻譯過來時帶了一個客戶,,才談成了第一筆生意,。 一個多月后,翻譯雇不起了,,只好自己干,。這個時候他們真正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 從頭學起從語言盲到語言通 初來北京做外貿,,最難的就是學語言,因為他們一點俄語都不懂,。翻譯雇不起,,只能自己學語言,才能和外國人做生意,。 每天吃完晚飯后,,夫妻倆就一起到公園或長安街邊上的凳子上坐著死記硬背。學習的方法極其死板,,他們在中俄對話的實用書中用漢語將讀音標注在句子下面,,練習發(fā)音。 現在雅寶路上幾乎每家店都有一本或幾本連環(huán)畫大小的學語言的對話書,,有學英語的,,有學俄語的,上面都是用自己“硬譯”的方式直接將讀音用漢字表述出來,。 在我們交談的過程中進來了兩個外國人,,夫妻倆很熱情地用流利的俄語和他們交流。之后他給我們解釋他們交談的內容,。原來外國人問他們貨到了沒有,,最后說的“司巴西巴”是“謝謝”的意思,是在商場中最為常用的一個詞,。其他比如“日得拉斯五一介”(你好),、“哈拉索”(好)“嗒斯為嗒尼亞”(再見)等都是常用詞匯,。 宋建偉說現在他們在語言方面還很欠缺,雖然交流沒有問題,,可在書寫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一般有訂單時他們都只能用漢語寫,然后客戶自己在相應的地方標注上俄語意思,。 宋建偉認為,,在和客戶交流的時候,態(tài)度和誠信很重要,。妻子小鮑就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他們一般會多聽取外國人的意見,不斷改進服務,,那樣才能在客戶第一次來的時候就抓住他們,,并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 寒冬來襲等待和堅持相隨相行 在沒有固定客戶之前,,宋建偉能夠采取的唯一方式就是等待客戶的到來,,今天盼明天,明天盼后天,,爭取來一個客戶就抓住一個客戶,。這種“只要有生意就做”的沖動讓他在第一年就遇到了挫折。 當時有一個外國女客戶,,很客氣地商談訂貨的事宜,,她總是笑瞇瞇的,訂的貨量不多也不少,,第一次見面還主動拿了十塊錢給他兒子買糖吃,,所以宋建偉一開始就對那個女客戶印象很好。 于是在女客戶打電話訂了價值四五萬元的衣服之后,,宋建偉很快發(fā)了貨,,但是后來女客戶一直沒回來,也一直沒給貨款,。雖然電話目前仍能打通,,匯款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卻每次都說來中國了再給錢,。 宋建偉無奈地聳聳肩說:“雅寶路的整體氣候就是這樣,,沒辦法,這兒做的是不規(guī)范的‘民間貿易’,,沒有擔保人,,只能靠個人判斷,這樣不好的客戶每個商戶都遇到過,當然好客戶也是有很多的,。我們做生意,,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碰運氣,風險性很大,,其實就是在賭博,。” 即便有這樣不誠信客戶的存在,宋建偉還是把生意慢慢做大了,,其中經濟效益最好的時候是在2005年和2006年,。2007年他靠這些年掙的錢在北京買了房子,在北京中心區(qū)東二環(huán),,離雅寶路的商鋪15分鐘的路程,。 但是從2008年春節(jié)開始的金融危機使得他的生意變得蕭條。“每天的生意很少,,平時那些不接的小單現在也接了,,三件五件都賣,散客也照顧,。” “經濟的寒冬對雅寶路打擊很大,,很多人都不敢干,退出了,,能維持就算很不錯了,,像我們這樣的行情在這兒其實就是吃老本,但是堅持下去是必須的,。我也有個思路,,就是在堅持的同時能向別的方向發(fā)展,走多種渠道的經營,,不能走一條路。具體還沒想好,,暫時還不好透露,,方向感還不明確……”宋建偉對未來仍然滿懷憧憬。 小有成績身體健康是頭等大事 在有了事業(yè),、積蓄,,有了北京的家之后,宋建偉對文化的渴求更加強烈,。“閑以修身,,靜以養(yǎng)性”,年近四十的他不打麻將,、撲克,,不喝酒,閑暇的時間就看書,、鍛煉身體,。 他愛看經濟,、家庭教育、政治時事類的書,,因為他堅信要做好雅寶路的生意就要對國際行情了如指掌,。他對兒子的學習也同樣重視,甚至會為了他的學習而放棄生意,,希望兒子能出國學習,。 但他對孩子最大的希望是身體健康、明辨是非,。問其緣由,,他這樣回答:“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說法:人生有四本存折,第一本就是身體健康,,第二本是家庭美滿,,然后才是事業(yè)和金錢。健康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沒有健康,,其他的一切便毫無意義了。” 談到此處,,他的神情變得有些黯然,,聲音低低地說“如果我的父母能晚一點走就更幸福了。我有時候在想,,我一個松陽人在北京,,如果我媽媽在的話,我也能帶著我老媽在北京走一走,、看一看……有些遺憾……有時候我們覺得并沒什么好驕傲的,,可是媽媽會覺得很驕傲……” 雖然爸爸媽媽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每年春節(jié)都會回一次家,,那里還有他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宋建偉說,“今年已把小鮑的家人接來過年,。” 熱衷慈善好男兒志在回報家鄉(xiāng) 宋建偉和妻子小鮑都對慈善事業(yè)很熱衷,。2008年汶川大地震,宋建偉在聽到地震消息后的第一時間就趕緊讓外甥把倉庫里的貨全拖出來,,然后通過郵局送到了四川紅十字會,。 之后,他又和雅寶路的松陽籍商人們一起集體捐錢捐物,,或通過商會,,或通過個人,將錢和衣物不斷地運往四川災區(qū),為災區(qū)人民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宋建偉說:“人的事業(yè)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我崇拜的是李嘉誠這樣的商人,自己勤儉點沒有關系,,要對社會有貢獻,。但是現在我還沒有這個能力,等我有一定實力了,,我要做點慈善,,希望能對家鄉(xiāng)的老人有所照顧。錢這東西夠用就行,,多了沒用,,房子一套兩套都一樣,有一套住的就夠了,,能夠帶動自己的親戚富起來這是第一步,,能夠帶動鄉(xiāng)親發(fā)展這是第二步……”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