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聞聯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走出去 趕回來 不走了 陳家鋪村丁堅根一家的“兩山記” 距離縣城13公里的四都鄉(xiāng)西坑村,,被諸多攝影家譽為"中國最優(yōu)美的小山村",。村民丁堅根家的“觀云閣”就在村口不遠處,。趁著天氣晴好,,丁堅根的父母在門口曬了自家種的豇豆,,“冬天時,,可以給客人做排骨等菜品時用上去,�,!� 手持“特一級廚師證”的丁堅根在五年前,是溫州一家酒店的主廚,,并承包了廚房,,“一年怎么也有30多萬元的收入�,!爆F在,,他忙時給客人做做菜,,閑時喝喝茶,和家人聊聊天,,看看家門口的風景,。“慢生活,,可是現在的時尚,。” 殊不知,,在這之前,,下山脫貧,承載了他們多少年的夢想,。今年37歲的丁堅根回憶說,,為了補貼家用,他13歲時,,每周末就挑著時令蔬菜,,走山間小路2個多小時趕到縣城去賣,一次能賣10多塊,。當時縣城琳瑯滿目的物品,,摩托車,樓房等新鮮事物,,讓他從那時起,,就有了想法:我要搬出山溝溝,住進縣城,。 的確,,山高路遠,,沒有產業(yè),,村民沒有收入來源,“窮鐺鐺”,,都想著下山過上好日子,。四都鄉(xiāng)也一度成為“整鄉(xiāng)搬遷,下山脫貧”的對象,。從2003年起的10余年間,,陸續(xù)有1552人享受“下山脫貧”政策,住進了縣城周邊的安置小區(qū),,還有一些村民離鄉(xiāng)謀生,。 18歲時,高中沒畢業(yè)的丁堅根選擇去溫州打工,,目的,,是賺了錢在縣城買房子,。從在廚房做學徒,到成為廚師長,,丁堅根在廚房里奮斗了15個年頭,。在這期間,他無數次想著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松陽,,“在外賺再多錢,,也是漂泊的人,心里總不踏實的,�,!彼恢痹趯ふ覚C會,“但當時還是想著回縣城,,覺得村里沒發(fā)展”,。 2013年以來,我縣把傳統(tǒng)村落保護發(fā)展擺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zhàn)略全局來推進,,并得益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拯救老屋等行動,,鄉(xiāng)村的生態(tài)與人居環(huán)境明顯改善,,破敗的老屋得到及時修葺,“臟亂差”的環(huán)境面貌逐步消除,。 被保存完好的鄉(xiāng)土風貌與歷史文化氣息所吸引,,2015年,外來投資客在西坑,,開出全鄉(xiāng)第一家“網紅”民宿“過云山居”,,也有本村人開了農家樂,又看到來來往往的游客,,有心人丁堅根察覺到,,“機會來了”,并果斷辭職,。 丁堅根的父母曾在永康市開超市,,從早忙到晚,長年的辛勞讓二老的身體吃不消,。借著這個機會,,丁堅根勸說他們回來,把漏雨的老屋修繕好,,開間民宿農家樂,,“當時想著有生意就做,沒生意也沒關系,,反正是自己的房子,,養(yǎng)養(yǎng)老也是好的,。” 2016年端午節(jié),,“觀云閣”對外營業(yè),,游客可以住可以吃。丁堅根負責做菜,,父母和妻子打下手和收拾房間,。兩個月后,生意好起來,,到了飯點,,客人是來了一撥又一撥。丁堅根大致算了下,,每年的收入有五六十萬元,,“都是自家種的蔬菜,養(yǎng)的土雞土鴨,,成本很低,。” 在自家門口能有如此不錯的收入,,是丁堅根的父親丁永金做夢都沒想到的,。“你說,,原來啥都沒有的村,,誰相信現在可以這么好,那么多大城市里的人來這里玩,�,!� 如今,丁永金和老伴兒種種菜,,采采茶,,有客人時招呼客人,“一天過得很快,,很開心,�,!倍∮澜鹫f話間笑出了聲,,老伴兒也跟著笑起來。在一旁的丁堅根看在了眼里,,“這就是他們的理想生活,。” 丁堅根開玩笑地問了問父母:“還要不要下山�,�,?”他的父母搖搖頭,,堅決地說:“肯定是住山上自己的家,舒服得很,�,!� 從下山脫貧到上山致富,更多的“丁堅根”們實現在家門口增收,。據不完全統(tǒng)計,,5年來,四都鄉(xiāng)吸引了200多名返鄉(xiāng)村民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實現創(chuàng)收2700余萬元。 作者:孫麗雅 來源:松陽新聞網 編輯:肖土根 吳勝 時間:2020年7月28日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