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聞聯(lián)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藏在大山里的兵工廠——銀元的故事 古語有云:深山藏古寺,,云里聽梵音。 八十多年前,,在我縣楓坪鄉(xiāng)丁坑村關山源的密林深處,與水流鳥鳴相伴的卻是陣陣打鐵聲,。一座鮮為人知的兵工廠就在溪澗山谷中,簡陋的杉板房,、鐵匠爐,卻保障了挺進師在浙西南戰(zhàn)斗的武器裝備,。 四十二年前的冬天,丁坑村的葉南其和另外兩個村民在關山源幫人砍香菇柴,。吃午飯時,一個村民先吃飽了,,到周邊溜達,,結果在他回來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破布,布里包著許多銀元,。想到代代相傳的紅色故事,,他們推斷,,這些銀元應該與紅軍挺進師有關,。 這些埋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銀元,,到底是誰的?是否真的像村民們推斷的一樣,,與當年紅軍挺進師有關系?他們在丁坑村,,以及關山源一帶究竟發(fā)生過什么故事,?時間要回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1930年前后,,我縣進步青年盧子敬、陳鳳生,、陳丹山等以青幫的名義,,建立農軍。為保障農軍的革命活動,,由盧子敬牽頭,在自己熟悉的丁坑村關山源建立硝黃廠,,煉制土火藥,,制造土槍,、土炮,、梭鏢、大刀等簡單的武器,。 1935年6月,小吉會議召開后,為保障浙西南根據地和紅軍挺進師對敵斗爭,,師首長決定以農軍硝黃廠為基礎,,招募技術工人,恢復軍工生產,,對外仍稱硝黃廠,,并任命盧子敬為廠長,。 當年9月,在敵人的圍剿下生產被迫停止,,這座藏在大山里的兵工廠一直持續(xù)生產了三四個月之久。雖然它生產的武器只是大刀,、梭鏢等冷兵器,以及簡陋的土火藥,,但是它確實為當時挺進師和游擊隊在浙西南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軍備保障,也為丁坑村留下了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據縣史志研究人員考證,當年村民們撿到的銀元應該就是硝黃廠的運營經費,,是保障這座兵工廠的正常運營的。 村民們找過當年的硝黃廠遺址。從丁坑村出發(fā),,沿著山澗巖壁,,蹚過溪水,、跨過木橋,,就來到硝黃廠遺址,。它位于箬寮峴北麓,,海拔600米,,整個山谷谷口狹窄,地形較為平整,,又有山石遮擋,,是一個絕佳的隱蔽場所,。從村里到硝黃廠僅這一條蜿蜒曲折的通道,。如今這個100多平米的山谷平地,早已林木蔥郁,、綠草茵茵,幾乎看不出當年的模樣,。 距離硝黃廠遺址1000多米的巖壁下,村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紅軍挺進師貯藏軍械的山洞,。大約1968年前后,,周德才、周文遠兩人去丁坑當時叫清凈石玄村的一座山上采草藥,。在他們爬懸崖,、攀峭壁采草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洞,,并在洞里發(fā)現(xiàn)了兩桿步槍,、一袋子彈,槍托木質的部分都已經爛掉了,。 如今的丁坑村依托箬寮原始林景區(qū)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避暑度假,村民們紛紛辦起了民宿,、農家樂,,讓風景變“錢景”。在村干部楊健偉看來,,村莊發(fā)展不僅要依托自然風光,,更要保護和利用好兵工廠、藏槍洞,,中共玉巖區(qū)委,、區(qū)蘇維埃政府等紅色遺址遺跡,講好銀元的故事,。他也堅信,,通過“紅綠融合”一定能促進村莊發(fā)展,,帶動村民增收。 近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讓那枚銀元背后蘊含的紅色記憶歷久彌新,。數代人的口口相傳,讓關山源密林深處的兵工廠,、藏槍洞成為人們敬仰的紅色遺址,。歷經風雨仍巍然屹立的楊家老宅,默默講述著曾經作為中共玉巖區(qū)委,、區(qū)蘇維埃政府駐地的那份榮光。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箬寮山腳的這塊“紅色熱土”,將實現(xiàn)“綠色蝶變”,,譜寫出“紅綠”融合發(fā)展新篇章,。 作者:吳洋飛 葉翀 葉步芳 來源:松陽新聞網 編輯:肖土根 孫志華 吳勝 時間:2021年7月15日
相關新聞 |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刊登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顧問 中共松陽縣委宣傳部主管 中國松陽新聞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批準文號:浙新辦[2010]22號 浙ICP備10209249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