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聞聯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綜合治理松陰溪 松陰溪,,俗稱“大溪”“松川”等,,甌江干流之一,,主要發(fā)源于松陽,、遂昌,、龍泉三縣(市)交界的遂昌黃蜂洞山麓北坡,,水出源頭后向南,、北分水又交匯于遂昌成屏流到資口,,水出資口經松陽界首流入松陽境內,,流經堰后村后注入甌江,總長約109.4千米,,在遂昌縣境內長約44.3千米,,在蓮都區(qū)境內長約4.6千米,在松陽境內長約60.5千米,,其中松古平原河段長約34千米,。因大溪流經松陽邑城之南而名“松陰溪”。 當風調雨順,,松陰溪則以豐沛的水量,、溫順的流勢滋潤浙西南山區(qū)第一盆地——松古平原的廣袤農田,蘊育出稻浪滾滾,、茶桑蔥蔥,、煙草垅垅、風光旎麗,、物阜民豐,,讓松陽久享“浙南桃花源”“處州大糧倉”的美譽。由此,,松陽人親昵稱其為“母親河”,。 然而,松陰溪畢竟是一條處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的山溪性河流,,在春夏兩季會因降雨量大增而徑流量陡增,。加上四周環(huán)山、溪貫平原的盆地地貌,,山地坡度高,,支流落差大,干流匯水快,,易漲也易落,、易澇也易旱(俗稱蓑衣坑),正可謂“十日之雨則病水,,一月不雨則病旱,。”因此,,每當氣候異常,、風雨失調,它就一改平常的溫順之態(tài),,象脫韁的野馬,、受驚的長龍一樣桀驁不馴、咆哮奔騰,,危害一方,,殃及黎民百姓,。 從有史料記載唐顯慶元年(656年),栝州大風雨,,松陽亦然,,溪水平兩岸,淹沒大片農田開始,;到1955年6月18~21日,,3天降雨量197.4毫米,15個平原鄉(xiāng)計41個行政村受淹,,3378間房屋倒塌,、損壞,尤其是縣城南門外一自然村民宅店鋪從此淪為溪灘,。千百年來,,松陰溪水災無以窮計。史書記載的區(qū)區(qū)50余次洪澇不僅以千鈞之力令松陰溪局部河床變遷,、河流改道,,演繹出一處處滄海變桑田或桑田變滄海的真實傳奇,還以洶洶之勢一次次沖毀大片農田,、大量房屋,、堰壩,造成家破人亡,、慘重損失,,令人生畏。 有水患就有防治,。為了抵御洪澇災害,,松陽先人治理松陰溪的壯舉屢屢不絕。宋元祐七年(1092年),,松陽縣署征調民工整治淺灘,、暗礁,疏浚河道,,以利泄洪和航運,開啟治理松陰溪之先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縣湯景和為首勸捐,在縣城濟川門外筑護城堤數百丈,,史稱“湯公堤”,。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縣長祝更生親臨水南村,,發(fā)動村民修筑防洪堤數百丈,。 1950年至1952年,,省政府撥出專款和大米,,支持修建五里亭大埬,、南大埬、五畝埬,、黃圩大堤等防汛防洪工程,。1952年至1956年,省政府又6次追加撥款累計1.66萬元,,撥米1萬公斤,,資助松陽加固防洪堤。 1958年11月,,松陽并入遂昌縣,。1960年至1974年,松陽區(qū)域干部群眾在困難和局勢不穩(wěn)的情況下堅持整治松陰溪,。 然而,,松陰溪水災仍舊防不勝防。1975年6月5日,、6日連降暴雨,,平均降雨量289毫米,洪水沖毀2條灌溉千畝以上的堰渠,、43處攔水壩,、283處堤磡計4000米,2座水電站,,85幢房屋,,淹沒757公頃糧田,其中33公頃絕收,。水毀工程尚未修復,,水澇災難接踵而至。8月13日凌晨,,4號臺風來襲,,降雨量107毫米,溪水暴漲,,涌入古市鎮(zhèn)深達67厘米,。洪水淹死12人,淹沒2800公頃農田,,沖毀780多處水利設施,、34座倉庫、280多座橋梁,、116幢民房計300多間和牛欄,、灰鋪,、水碓等279間,沖走24萬公斤稻谷,、1408立方米木材,。 一年2次大水災及其造成的巨大損失令縣委“一班人”震驚不巳。他們認識到:松古平原農耕文明燦爛,,不乏先人治水壯舉,。我們治理松陰溪,既要借鑒前人經驗,,又不能象以往那樣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小打小鬧,,重蹈“毀了修,,修了毀”的惡性循環(huán),以致反復勞民傷財,,而必須以大擔當,、大智慧、大氣魄,、大手筆,,大規(guī)模地綜合治理松陰溪,尤其要筑起兩道摧不毀,、沖不垮的防洪大堤,,從根本上永絕水患。 1976年1月,,縣委,、縣革委會順應沿溪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作出《關于徹底治理松陰溪的決定》,,并成立“治理松陰溪工程規(guī)劃組”,。 1977年8月,規(guī)劃組經過1年零8個月的調查論證,,分段,、分片、分畈,、分河床繪制百余張圖紙,,完成1:2000的《松陰溪治理地形圖》、新河道走向定線,,提出治理河道,、建設沿溪大堤的初步方案,,最終形成《松陰溪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及說明書》,。 按照設計書,,松陰溪治理工作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是將遂昌區(qū)域三川公社資口村到松陽區(qū)域水南公社踏步頭村34.1千米彎曲河道(其中30千米流經松古平原)取直為26.9千米(均在松古平原),,疏通河道29.92千米,,按10年一遇的設計標準砌筑總長59.84千米、均高6米,、頂寬6米,、塊石干砌、內填卵石礫石的防洪大堤,,建控制閘20處,、涵洞60眼,整修堰壩10條,,總工程量1057萬立方米,,總造價1178萬元,擬投工770萬工,。該河段經過治理,,要求達到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松古平原沿溪的西屏鎮(zhèn)、古市鎮(zhèn),、9個沿溪公社共10多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松古平原10多萬畝農田抗旱防洪能力;避免洪水沖淹松古平原,;溪灘還田1600多公頃,,以外延擴大松古平原農業(yè)生產,增產糧食850萬公斤,;每年節(jié)省防洪勞力20萬工,,節(jié)省防洪經費30萬元;利用松陰溪水資源新建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300~500千瓦,。第二期工程是向下游延伸治理踏步頭至王田圩河段,局部疏通河道,,沿溪田畈砌筑防洪堤,。 1976年10月6日,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大快人心,從而加速治理松陰溪各項準備工作的步代,。 1977年7月,,在古市區(qū)公所院內的桂花樹下召開“松陰溪治理工程指揮部成立大會”,新任縣委書記邵宗仁、縣委副書記林彬分別兼任正,、副總指揮,。會議發(fā)出“治理松陰溪”戰(zhàn)斗令,號召全縣干部群眾“用治理淮河那樣的決心治理好松陰溪”,,提出“治好松陰溪,,造福子孫后代”“工業(yè)投資在縣城,農業(yè)投資在松古(平原)”等口號,,令松陽區(qū)域干部社員歡欣鼓舞,。 會后,縣委抽調24名干部組成陣容強大的指揮部,,下設政治,、施工、后勤3個處和辦公室,,從農村抽回50多名“農業(yè)學大寨”工作隊員,,全部參加“指揮部”工作。 9月7日,,縣革委會下發(fā)標為“急件”的《關于抽調常年民工的通知》,,要求各區(qū)社、大隊營造“一人上工地,,全家全村光榮”的政治氣氛,,挑選“家庭出身好、思想,、政治,、勞動表現好,身體條件好”的人,,象“解放初期動員參軍”那樣敲鑼打鼓放鞭炮,,歡送到工地。文件還規(guī)定:縣給予每人每月12元生活補貼,,勞動工分由大隊記取,,參加生產隊分配,口糧年均不少于350公斤,,以利建立一支治理松陰溪的技術骨干隊伍,,號稱“我縣第一支農田基本建設專業(yè)隊、野戰(zhàn)軍”,。 9月15日,,鑒于松陰溪治理的重點工程在松古平原,總指揮部遂遷至古市鎮(zhèn),。同日,,松陽,、古市2區(qū)社隊選派的5000名民工自帶口糧、被鋪,,迅速集結在試點工地——松陰溪黃圩至石門5.3千米河段兩岸溪灘,,搭棚安營。指揮部新購的6輛汽車,、5臺大中型拖拉機,從各單位抽調的50多輛汽車,、80多臺拖拉機先后進場待命,;來自全縣其他地方的3300多名石工、泥工,、木工,、篾工、電工,、駕駛員,、機修員被組織成各專業(yè)隊,參照軍隊“營,、連,、排、班”模式,,以公社為單位,,按百人為連,編為33個連,;按33人為排,,編為100個排;按11人為班,,編為330個班,,實行軍事化管理。 10月20日,,“松陰溪治理工程總指揮部”在古市區(qū)小學操場上隆重召開“治理松陰溪誓師大會”,。總指揮邵宗仁動員報告一結束,,萬人高舉紅旗,、標語上工地,其中9個連隊分赴25處采石場,,24個連隊分赴各自負責的工段,。頓時,各巖場炮聲隆隆,,道路上車輛奔忙,,溪灘上人拉肩扛,川流不息。一場千年置縣史上規(guī)模最大,、投資投工最多,、歷時最長,標準最高的松陰溪治理工程拉開了序幕,。 當年秋收冬種一結束,,天氣驟然寒冷,而治理松陰溪的工地上熱氣騰騰,,逐浪高漲,。總指揮部采取“人海戰(zhàn)術”組織大會戰(zhàn),。松陽區(qū)域平均每天出工15000多人,,多時每天出工2萬多人。各工地紅旗招展,,喇叭聲聲,,機鳴車跑,人來人往,,一派“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 1978年2月6~7日(除夕、新年),,恰逢“汛前完成試點任務”的萬人大會戰(zhàn),。縣委號召“過一個革命化春節(jié)”,。邵宗仁帶領常委,、指揮部全體工作人員來到松陰溪黃圩工地,與民工一起揮鋤挖土,,搬石砌壘,,并肩挑擔。各部門和各區(qū),、社領導干部也到各自分管,、聯系的工地勞動,鼓舞士氣,。此后2年,,縣、區(qū),、公社領導干部和指揮部人員都在治理松陰溪的工地上以義務勞動方式歡度春節(jié),。 1978年10月,邵宗仁離任履新,,林彬接任縣委書記兼“治理松陰溪工程指揮部”總指揮,。1979年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嘗試改進施工組織方式,,一改“大呼隆”“大鍋飯”的作業(yè)形式,,在科學核算定額的基礎上,采取“定人員,、定任務,、定質量、定報酬,、定材料成本,、超額獎勵、節(jié)約歸己”的“五定一獎”制度,,較前而言,達到了“多快好省”的目的,,加快了工程進度,。至此,治理松陰溪工程開工僅一年,,就砌筑防洪堤15.5千米,,筑路58千米,防洪閘6座,,整修堰壩12條,,投工215萬個,完成工程量162.26萬立方米,。 在3年治理松陰溪大會戰(zhàn)期間,,廣大共產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哪里任務繁重艱巨,,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黃圩堤開工時,正值隆冬蠟月,。共產黨員冒著零下四五度的刺骨寒風,,多次潛到水底,清理堤基,,為按計劃筑堤贏得有利時機,。在放炮開巖中,三位石匠師傅獻出寶貴生命,。 1980年,,隨著農村試行承包責任制,廣大民工相繼回到生產隊,,只留下松陽,、古市2區(qū)專業(yè)隊,,編為2個營,實行“分段承包管理”,,不僅節(jié)約成本,、提高工效,而且確保工程質量,。 1982年1月,,松陽恢復縣制,林彬任縣委書記兼“治理松陰溪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由于復縣伊始,,百業(yè)待舉而財力不足,治理松陰溪工程攤子縮小,,但重點突出,,以砌筑石堤和專業(yè)隊半機械化施工為主。 到1984年底,,“治理松陰溪”第一期工程告一段落,,累計投工535.38個,投資400萬元,,完成工程量728.25萬方,,砌筑防洪堤63千米,清除小沙渚計400余萬立方米,,疏通河道24.3千米,,建造防洪閘6座,整修堰壩12條,,修筑施工道路40條總計109千米,。未完成的工程量仍以承包形式繼續(xù)施工。1992年5月,,在復縣10周年的喜慶中,,治理松陰溪干流第二期工程基本告竣。 治理松陰溪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解決松陰溪干流本身水災成因問題,,還需要解決松陰溪支流導致或助長干流水澇成災的問題。為此,,有計劃地開展以松陰溪28條主要支流為脈絡的小流域治理,。 1977年10月至1999年,先后對松陰溪28條支流小流域進行治理,。松陽區(qū)域小流域治理的重點主要是莊門源,、竹溪源、齋壇湖,、梧桐源,、溪下,、玉巖溪、十二都,、六都源,、東塢源9條源,治理方法主要是:其一,,坡岸處砌石加固,,無坡岸處砌筑石堤,堤外清除淤積,、疏通河道,,堤內改灘造田或為綠化帶,其中主體工程防洪堤總長27.43千米,,成為小流域防汛防洪的屏障,;其二,在對原有水庫進行加固或增高的基礎上,,建造蓄水工程116處,,總計蓄水量14764.45萬立方米,其中東塢,、謝村源2座中型水庫共計蓄水量2700萬立方米,,四都源,、梧桐源,、六都源等6座小(一)型水庫計蓄水量1704萬立方米,仙巖腳,、泉坑亭,、竹溪源、道惠口等30座小(二)型水庫計蓄水量533萬立方米,,山塘114座總計蓄水量5233.45萬立方米,。謝村源、小港,、東塢源,、梧桐源、六都源,、竹溪源,、雅溪坑、吾赤坑8條流域還實現梯級開發(fā),,松陰溪遂昌流域也興建起成屏水庫等上百處山塘水庫群,。大大小小數量眾多星羅棋布于松陰溪支流流域的蓄水量3億多立方米的蓄水工程,常年有序地調節(jié)著松陰溪干流的徑流量,,確保松古平原雨季不澇,,干季不旱,。 進入21世紀以后,治理松陰溪向縱深發(fā)展,,即在堅持修堤筑壩,、防洪抗?jié)车膫鹘y(tǒng)模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朝著風光美麗,、生態(tài)文明和更高等級防洪能力的遠大目標進軍。加強城鎮(zhèn)防汛體系,,投資6100多萬元,,建成高標準防洪堤9.25千米,使縣城防洪能力等級由1991年“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又投資興建高標準防洪堤2.6千米,,疏浚河道1.5千米,建成水力自動翻板壩1座,、水面47萬平方米的人工湖1個,、河洲生態(tài)公園2個、江濱公園1個,,使縣城濱江地帶成為亮麗風景區(qū),。古市濱江地帶也是長堤夾溪,湖光瀲滟,,美不勝收,。加強城防以外河段岸堤建設、河道疏浚與管理,、小流域標準化治理,,使松陰溪水不僅不再泛濫成災,而且風景如畫,,榮幸入列“4A級風景旅游區(qū)”“浙江省10條最美河流”,,成為“田園松陽”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 悠悠松陰溪滄桑巨變,,變得美不勝收,,讓人賞心悅目,也引人發(fā)古之幽思,。想當年,,它不僅是灌溉松古平原的水利命脈,而且還是一條下通處州,、溫州的水路交通命脈,,古市、西屏曾經埠頭滿泊,、熱鬧繁華,,松陰溪上曾經船隊爭流,,商旅縱游。如今,,松陰溪水患不再,,灌溉、生態(tài),、觀賞等綜合效益充分顯現,。但因河床高溪水淺、壩閘截流而不再適航了,。如何恢復松陰溪的航運功能,?也許是繼續(xù)治理松陰溪的一個必要課題,抑或是一道難題,,令人期待,! 作者:陸寶良、鄭光毅,、洪關旺整理 來源:松陽新聞網 編輯:肖土根 孫志華 吳勝 時間:2021年7月31日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