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wǎng)聞聯(lián)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羅萃泰煙行 羅萃泰煙行(以下簡稱“羅萃泰”),,創(chuàng)辦于清咸豐五年(1855),,止于1955年“私營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恰好一百年整。百年之間,,羅萃泰在羅鴻槐,、羅錫祺,、羅鏘三代人苦心經(jīng)營下,讓松陽曬紅煙暢銷東南沿海各地并名揚海外,,為松陽先后贏得民國4年(1915)“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農(nóng)業(yè)類金質(zhì)獎章與民國18年(1929)“杭州西湖博覽會”優(yōu)質(zhì)獎,,其輝煌業(yè)績,已載入松陽史冊,。 一 我的母親羅濟弟(1919—2019)是羅錫祺唯一的女兒,,她和我的父親李倫(1920—2005)是羅萃泰的知情者。我退休后的近二十年來,,不忘收集與整理羅萃泰史料,。2009年6月以來,我先后采訪過古市鎮(zhèn)的表哥羅世澤(1938—2023),、七舅羅英(1931—2016)和七舅媽吳素女,,還找過葉村鄉(xiāng)葉村農(nóng)民羅根土(1926年生)和他的胞弟羅根法(羅錫祺侄兒孫,其父羅水寶)等人,,終于查出了被羅錫祺派往臺灣傳授松陽煙草種植技術的羅水寶的生卒年為(1880—1942),。同時,也研讀《松陽縣志》《松陽煙草志》《松陽文史資料》以及《新松陽》報有關松陽煙葉與羅萃泰的內(nèi)容,。這讓我對羅萃泰的發(fā)展史有了更多了解,。 羅萃泰的創(chuàng)始人羅鴻槐(1816—1877),字可萃,,祖籍福建省龍巖縣,,祖輩為避戰(zhàn)亂,遷移到松陽縣葉村,。羅鴻槐在葉村出生,,39歲(1855)時舉家遷居古市,在太保廟右側(cè)(今古市后街25號)開設羅萃泰煙行,�,!端申柨h志》載:“羅萃泰一度生意紅火,年購銷煙葉量居全縣之首,,后中輟,。”中輟的原因是羅鴻槐晚年沉疴多病,,精力不濟,,以致歇業(yè)。據(jù)我母親回憶,,羅鴻槐先后變賣田產(chǎn)八畝與煙行棧房一間,,得銀20元,全部用來買藥治病,但不久還是去世了,,享年62歲,。 羅鴻槐一生曾先后四次娶妻。第三任妻子龔氏,,遂昌縣人,,生子羅錫祺。我外公羅錫祺(1871—1949),,字文才,,祠堂名可茂,幼小時便很聰慧,。他三歲母死,,七歲父亡,12歲時鄰居把他介紹給了鎮(zhèn)上一家雜貨店的老板,。他在這家雜貨店里干了14年的活,,從打醬油做雜務開始,邊干活邊識字,,邊學記賬邊學打算盤,,用心學做買賣,終于磨煉成才,,并在幫吳弄村葉雪琴的公公打理煙葉生意時,,漸漸悟到了做煙葉生意賺錢的門道。26歲自立門戶,,子承父業(yè),,重振羅萃泰。他44歲(1915)時勇奪“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農(nóng)業(yè)類金質(zhì)獎章,,58歲(1929)時再奪“杭州西湖博覽會”優(yōu)質(zhì)獎,,將羅萃泰的事業(yè)推向高峰。 我母親記憶力很好,,101歲時腦子還很清醒,,她在世時常跟我們講起外公的創(chuàng)業(yè)史,以至于我們都能像背書一樣地背出外公的輝煌業(yè)績,。我從母親的口中,,不僅知道了外公的事跡,還知道了他的許多動人故事,,我把它專門記在了筆記本上,。 二 羅錫祺重開羅萃泰一舉成功。這除了跟他的天賦和勤奮有關之外,,還跟當時的形勢有關,。 松陽曬紅煙源自福建。在清初“三藩之亂”時,,福建省安溪,、永定、泉州等地一些民眾,,因避戰(zhàn)亂而舉家遷居到松陽縣樟溪,、赤壽、崗寺等地,,煙草種植亦隨之傳入松陽,。清朝中葉,松陽煙草已成為產(chǎn)業(yè),;四十年代,,“松陽三張葉”(煙葉、茶葉,、桑葉)名揚四方,,煙草已成為松陽縣地方財稅的重要來源。 松陽種植的煙葉,,以曬后顏色之不同,,分為曬紅煙和曬黃煙兩個品類。曬紅煙主要品種有“尖刀葉”“蒲扇葉”“牛舌尖”等,。這些品種都是精制雪茄煙,、鼻煙、咀嚼煙以及加工成煙絲(分旱煙絲和水煙絲)的上好原料,。民國時期,,煙葉分布在松古盆地松陰溪兩岸,以古市的六都,、七都,、赤川(今赤壽鄉(xiāng)一帶)、倉溪(今崗寺片一帶),、楓林(今十五里一帶),、安溪(今新興鎮(zhèn)北部),西屏的梓山(今北山一帶),、溪沿(今水南一帶),、附郭(今項弄村一帶)等地為多,此中又以樟溪鄉(xiāng)出產(chǎn)的“樟溪煙”和六都出產(chǎn)的“六都煙”(又稱“松北煙”)最為出名,。 羅萃泰恢復營業(yè)時,,羅錫祺聘請了幾位賬房先生和采購員。在我的印象中,,賬房先生有古市鎮(zhèn)的洪延生和樟溪鄉(xiāng)上后肖村的潘霖生,,他們都是生意好手。采購員有李關養(yǎng)、周志明,、潘肇貴,、潘肇根等人,皆為遠近聞名的鑒煙能人,。羅錫祺非常信任他們,,敬重有加,讓自己家人喊他們?yōu)榫司�,。由此可見羅錫祺的良苦用心和羅萃泰恢復營業(yè)時的起點之高,。 恢復后的羅萃泰仍坐落在古市太保廟邊。當年,,這一片都曾是羅萃泰的工場棧房,。我小時候到外婆家,最愛去玩的地方就是棧房,。棧房很大,,內(nèi)有踏步木樓梯等,可以捉迷藏,。當年羅萃泰煙行的棧房很熱鬧,,棧房內(nèi)有一大幫婦女們在干活,有揀煙分等級的,,有坐在小竹椅或小木凳上摘“煙骨頭”的,,有做“煙草打包”的。所謂煙骨頭,,就是煙葉的莖干,。摘煙骨頭的婦女們,身上都圍著一塊攔腰布(圍裙),,她們成疊的煙葉碼在膝蓋上,,雙手飛快地摘著煙骨頭,嘴上不停地聊著家長里短,。摘下的煙骨頭,,順手裝入身邊的竹籃里�,;顑焊赏炅�,,把一籃子煙骨頭送到賬房先生那里去過秤記錄,并結(jié)算當天的工錢,。后來我才知道煙骨頭可以賣錢而且很搶手,,連金華、蘭溪那邊的商人也來古市采購,。它的用途主要是:插秧時在秧苗根部插入一根煙骨頭,,便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蟲害,,能減少田里的螞蟥數(shù)量。這個治蟲的土法子,,一直沿用到六十年代化學農(nóng)藥普及之后,。 我還喜歡看大人們的煙葉打包與煙草挑運。所謂煙葉打包,,就是把煙葉打成捆,每捆60斤,,以便于民工挑運,。一擔煙葉分兩捆,每擔共計120斤,。俗話說得好,,長路無輕擔,故挑夫們都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他們挑著沉重的煙葉擔子,,翻山越嶺,一路挑到龍游,、金華等地,。路上餓了,就地吃掛在扁擔頭的“蒲包飯”(用蒲草袋裹著的梅干菜冷飯團),。挑夫每人手中都有一根“鐵錐棒戳”(一種助力的工具),,行進途中,“鐵錐棒戳”與扁擔分力挑夫的左右兩個肩,�,!拌F錐棒戳”有時會很有節(jié)奏地擊打地面,發(fā)出清脆的聲響,。在過山嶺時,,挑夫們口中發(fā)出“嗨喲、嗨喲”之聲,,相互鼓勵,。小歇或換肩時,歇人不歇擔,,“鐵錐棒戳”支撐前頭,,讓后頭自然落地,人站原地扶擔或換肩,,如此循環(huán)往復,,到達目的地。 煙草運輸分陸路和水路,。新中國成立前,,無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都很不安全,途中常有強盜襲擾,,水路尤其兇險,。當年甌江流域松陰溪碧湖南山段強盜猖獗,甚至敢在碼頭上公開搶劫,。往杭州方向的水域,,其建德與桐廬交界處有“順風日行七十里,逆風日行七里”的七里瀧,,它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強盜窩”,。當時松陽縣未設可以兌票的銀行,收回的貨款全是白花花沉甸甸的銀元,,這無形中增加了許多風險,。為了保護財產(chǎn),羅萃泰不得不重金雇請習武之人沿途護送,。身為一店之主的羅錫祺,,他也經(jīng)常會親自帶隊出發(fā),一是照料運輸,,二是帶回貨款,。 光緒三十一年(1905),34歲的羅錫祺生意已經(jīng)做大,,開始經(jīng)營外貿(mào),,當年與日本三井洋行簽訂了一份曬紅煙出口合同。合同期限十五年,,規(guī)定羅萃泰派出種煙能手到臺灣省三井洋行的基地指導種煙,。羅錫祺派25歲的侄兒羅水寶前往臺灣,并帶上了松陽曬紅煙的種子,,種煙用的菜籽餅,、豆餅、茶籽餅等特效肥,,以及“松陽煙夾”(曬煙工具)等生產(chǎn)資料,。不料兩年之后,當三井洋行掌握了松陽曬紅煙的生產(chǎn)技術之后,,露出了奸商嘴臉,,單方面毀約,惡意中止合同,。羅錫祺抗議無效,,憤然召回羅水寶,從此以后與日商斷絕往來,。 羅水寶于1942年去世,,享年62歲,。但是他傳授的技術在臺灣留下深深的烙印,今天臺灣煙農(nóng)們所使用的曬紅煙煙夾,,仍然是羅水寶一百多年前從松陽帶到臺灣去的那種老樣式煙夾,。這種“松陽煙夾”,寬50至60厘米,,長度160至170厘米,,孔隙6至7厘米見方,用竹篾編織而成,,它是松陽人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 夾煙和曬煙,都有一套嚴格的科學程序,。煙葉采摘后,皮腳葉可直接上夾,,大葉片要先放在陰涼處,,葉柄朝下,豎放地面,,過五六個小時,,待煙葉變軟后再上夾,以免葉片破碎,、葉筋折斷,。上夾時,先按葉片大小分類的煙葉葉面朝下整齊地鋪疊在底夾上,,然后覆蓋上夾,,再用四根篾條穿插夾緊。曬制時,,煙葉背朝外,,兩副煙夾相互支撐,呈約30度人字形夾角,,以避開陽光直射,。曬兩三天后,再將煙夾的支撐夾角放大至60度,,以擴大曝曬面,,直至葉片呈紅褐色,再翻轉(zhuǎn)煙夾曬另一面,,直到曬成合格煙葉為止,。剛曬好的煙葉,不能馬上打包,,要先放在室內(nèi)木架上自然轉(zhuǎn)色,。整個曬煙過程,,歷時七到十天,時間長短要看天氣,。 1915年2月,,美國在西海岸舊金山市舉辦“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展期長達九個半月,,參觀人數(shù)超過1800萬,,創(chuàng)下了當時的歷史記錄。羅萃泰送展的曬紅煙在展會上奪得金質(zhì)獎章,,純屬上等煙葉與良好人際關系的機緣巧合,,它跟一位在古市傳教的德國傳教士有關。 《松陽縣志》記載,,耶穌教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由德國牧師廉和清傳入松陽,,在西屏城北慶鋪弄(今耶穌堂弄)設立教會。教會初建時屬德華盟會,,后與西差會合并,,改稱“中華基督教松陽內(nèi)地會”。光緒二十一年(1895),,瑞士教士傅玉昆來松陽協(xié)教,,將耶穌教傳至古市。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德國傳教士趙安懷來松助理傳教,。翌年,廉和清奉調(diào)回國,,改由牧師趙安懷主持,。羅錫祺樂善好施,趙安懷常去古市,,都住在好客的羅錫祺家中,。城頭建耶穌堂時,羅錫祺捐資助建,,因而他跟趙安懷結(jié)下了友誼,。后來,也正是因為趙安懷的幫忙,,羅萃泰曬紅煙通過德國駐上海辦事處順利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 可惜的是,當年的金質(zhì)獎章在1942年8月日寇轟炸古市的大火中失蹤,,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獲得的優(yōu)質(zhì)獎獎狀也毀于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羅錫祺一心向善,慈善社會,,可謂善果累累,。他先后捐資鋪設前街下橋頭通往筏鋪,、城頭通往新興以及齋壇鄉(xiāng)東關源等數(shù)座木板長橋或石梁大橋,造福無數(shù)百姓,。他在赤岸,、古市下連畈等地的鄉(xiāng)間道路上,修建了供行人歇腳飲茶的涼亭,,每年五月初一至八月初一,,雇人在涼亭施茶。受雇之人可得到羅錫祺賜給的二畝良田,。凡遇到災害之年,,窮苦人來羅家借稻谷或借米,只要報得上村落及姓名,,羅錫祺從不推脫,,甚至不要借條,由他們憑良心取還,,即便還不上,,他也不予追究。 羅錫祺最令人敬佩的善舉是在城頭開設了一間“白棺材”店,,只做不賣,,全都施舍給死后無錢入土埋葬的赤貧者,。為了保證原材料供應,,他買下了新處鄉(xiāng)外石塘村的一座長滿粗大杉樹的山林,雇來兩個木匠專門制作白棺材(不上油漆的棺材),,隨用隨取,,長年不斷�,!尔愃兄尽贰端申柨h志》記載,,羅錫祺施棺給予赤貧者近千具。這千具棺木舍予何人,,已無從查證,,因為大量棺木就是用于收無名尸的。但是,,1935年羅錫祺安葬六位紅軍無名戰(zhàn)士是有口皆碑,、記錄在冊的。當年,,紅軍粟裕部隊攻打古市,,與國民黨稅征團發(fā)生激戰(zhàn)。紅軍離開后,,羅錫祺雇城頭葉關火的父親和項門弄張佩林的父親,,將在古市犧牲的六名紅軍戰(zhàn)士遺體,,一人一棺一墓,安葬在黃枝連山上,,讓他們安息,。 羅錫祺共育七子一女,但要說最能干的,,當屬三子羅鏘,,他最終成為羅萃泰的第三代傳人。 三 羅鏘(1907—1967),,又名羅繼康,,字韻生,祠堂名應昌,。他的學歷不高,,僅小學畢業(yè),他從小跟隨父親學做生意,,勤學苦練,,漸成大器。民國31年(1942),,羅錫祺將羅萃泰交由35歲的羅鏘經(jīng)營,,自己退居幕后。羅鏘為了區(qū)別由祖父羅鴻槐創(chuàng)立,、父親羅錫祺重振的羅萃泰,,也為了能激勵自己不斷奮斗,將煙行改名為羅萃泰生記煙行,。此事《松陽縣志》有載,,只是記錄的羅萃泰交接年份有誤,不是民國26年,,而是民國31年,。 羅鏘很有經(jīng)營頭腦,他除了繼續(xù)經(jīng)營松陽曬紅煙業(yè)務之外,,還先后在橫街開設了布店,,在柿樹弄開設了染坊,在后街開設了郵電代辦所,。羅鏘開的布店叫“泰昌布店”,,染坊稱“泰昌染坊”,當時這兩家店都很有名,,分別是古市鎮(zhèn)最大的布店和染坊,。羅鏘出資開辦古市郵電代辦所,聘請古市名人李世林先生主持,電話亭設在后街街面的一間房子里,。 羅鏘不僅繼承了父親樂善好施的品德,,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糊涂。1949年3月13日,,國民黨松陽縣縣長祝更生率部起義,,羅鏘通過熟人暗中資助,給起義部隊送去三百塊銀元和手電筒,、毛巾,、力士鞋等急需物資;1950年抗美援朝時,,羅鏘不僅捐獻一千萬元(舊幣),,還令正在上海財政學院讀大三的兒子羅世鍔(1929—2021)棄學參軍,上前線去殺敵,。因此,,羅鏘成了松陽頗具名望的開明人士,1955年被推選為古市商會會長,,并當選松陽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 1952年,公私合營后,,羅萃泰生記煙行與同行一起并入古市新生土特產(chǎn)行,。 作者:李丹 來源:松陽新聞網(wǎng) 編輯:肖土根 孫志華 吳勝 時間:2024年9月19日
相關新聞 |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刊登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顧問 中共松陽縣委宣傳部主管 中國松陽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批準文號:浙新辦[2010]22號 浙ICP備10209249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