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浙江在線 浙江網(wǎng)聞聯(lián)播 《浙江日報》 《麗水日報》 《處州晚報》 ;新聞熱線: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
南戲在松陽流傳考 ——《中國松陽高腔劇目與音樂集成》讀后感 “水路即戲路”,。松陽處于甌江上游,,古代既屬處州,又曾屬溫州,,東晉屬“永嘉郡”,。宋代為溫州南戲誕生地之一,明代誕生的松陽高腔與南戲一脈相通,,始終流淌著溫州南戲的血液,,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松陽高腔保存大量南戲腳本。屬于宋元明初南戲遺存的劇本有:《蘇秦金印記》《劉智遠白兔記》《班超脫靴記》《蔡伯喈琵琶記》,,簡稱“蘇、劉,、班,、伯”;《白蛇記》《白鸚哥》《白兔記》,,簡稱“三白”,。此外尚有:《三元坊》《葵花記》《賣水記》《十義記》《鯉魚記》《蘆花記》《太平春》《合珠記》《判烏盆》《黑蛇記》《采桑記》《陳可卿剔目記》等。它們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保存至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乾隆以來的手抄本55卷,其中屬于總綱的29卷,,屬于單篇的26卷,。“總綱”又稱“總講”,,戲曲術(shù)語,,指載有全部角色唱詞與科白的腳本�,!皢纹庇址Q“單頭”或“單片”,,是指某一角色的唱詞和科白的抄錄本,供演員使用,。這些抄本均用毛邊紙,、連細紙或松陽土紙自右至左墨筆抄寫,用棉紙筋或棉線裝訂,。念白多當(dāng)?shù)胤窖曰虼魉鬃�,。所用曲牌計�?10個,唱詞句末和句中則用紅筆標(biāo)注“曲龍”等唱腔符號,。例如:《琵琶記》,,總綱,抄本長23.2厘米,,寬12.6厘米,,白連細紙和毛邊紙混用,土法線裝,,部分頁面有損,,保留關(guān)目有逼試、大別,、小別,、訓(xùn)女、行路、考試,、梳妝,、赴宴、饑荒,、托媒,、議婚、回復(fù),、愁配,、辭朝、賑濟,、搶糧,、成親、吃粥,、挨糠,、賞荷、詰問等21出,,凡154頁,。另附清光緒年間松陽高腔“興盛班”演出劇目單一份,其中正目30個,,折子與小戲76個,,凡12頁�,!栋淄糜洝�,,總綱,抄本長28厘米,,寬16厘米,,白毛邊紙,土法線裝,,字跡工整,,關(guān)目有歸家、說媒,、畫堂,、回家、玩花,、逼寫,、相和、搶棍,、瓜精,、出番,、投軍、成親,、挨磨,、接子、汲水,、接旨,、回家、太白仙,、出獵見面、回府見父,、磨房,、團圓等22出,凡188頁,�,!短J花記》,總綱,,破損較嚴(yán)重�,,F(xiàn)存教書、描容,、路逢,、書房、回家,、焚告,、鋤麥、吊打,、出番,、發(fā)兵、汲水,、織麻,、報信等13出,凡40頁,�,!妒x記》,總綱,清乾隆年間抄,。據(jù)遂昌項氏宗祠戲臺“乾隆甲子仲春新聚堂到此一敘”的演出劇目中有《十義記》可知,,此劇至遲于清乾隆九年(1744)已由新聚堂班演出,現(xiàn)尚能演出其中《陽橋分別》等折子,。1984年由松陽師范學(xué)校教師鄭閏送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收藏,。 二,、松陽高腔音樂保存著南戲固有的里巷歌謠如“白沙崗?fù)琳{(diào)”,及南戲”鶻伶聲嗽”般的唱腔如”幫腔”“襯腔”“甩腔”“夾滾”等等,,不一而足,。松陽高腔的音樂是多源的,除本地土腔,、方言等因素之外,,還與流入當(dāng)?shù)氐哪蠎蚨喾N聲腔密切相關(guān),包括“溫州腔”“弋陽腔”及福建的“四平腔”等,,是它們互相吸收,、融化的產(chǎn)物。初期具有一人啟齒,、眾人幫腔,、不被管弦、鑼鼓助節(jié)等高腔音樂共性,,后受昆曲,、徽戲、亂彈影響加入管弦樂隊,,唯保留鑼鼓及幫腔,,使清唱與伴奏、幫腔交替出現(xiàn),,成為一種借管弦托腔,、句尾由后場幫唱的高腔音樂,主要有以下兩大特色:一是曲調(diào)山歌化,,松陽高腔既然是在以“白沙岡土調(diào)”之類的村坊小曲為基礎(chǔ)上迎合南戲諸腔而形成,,則必然帶有濃郁的山歌風(fēng)味,與當(dāng)?shù)亓餍械膶谏礁�,、采茶調(diào)等民間歌曲很接近,。首先是曲牌吸收當(dāng)?shù)厣礁枰粽{(diào),唱曲如《賣水記》【月兒高】“我爹吶爹呃咦,,奸人生惡意”與民歌【搖籃曲】“嗯嗯,,寶寶末真聽講嗯嗯”即很相似。伴奏曲如【一枝花】【滿堂紅】等也都來自民歌,。其他曲牌如【桂枝香】【風(fēng)入松】【步步嬌】【江頭金桂】【解三酲】【山坡羊】等,,雖然是傳統(tǒng)的,大多屬羽調(diào)式與商調(diào)式的,,也有角調(diào)式與徴調(diào)式的,,但音律、句式卻不一樣,,曲調(diào)結(jié)構(gòu)很接近上,、下句式的山歌體,。其次是演唱所用的“甩腔”“襯腔”與當(dāng)?shù)氐纳礁鑼Τ嗨疲?dāng)出自同源,�,!八η弧笔侵赣酶甙硕燃偕にΑ耙馈⒀�,、啊,、哈、哎,、嗯,、呃”等襯字花腔的一種演唱方法。也是松陽高腔發(fā)展了“滾唱”的表現(xiàn)手法造成曲調(diào)多花腔,、句尾多甩腔的結(jié)果,。二是幫腔多樣化。凡高腔均有幫腔,,而松陽高腔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與甩腔同時使用,即前臺演員用高八度甩腔,,后臺幫腔者則用真聲應(yīng)和,,二者并行,收到絕好的和聲效果,。幫腔形式,,按劉建超《松陽高腔》一書歸納,可分為“散唱中幫腔”“非散唱中幫腔”“幫腔中加入打擊樂”“全樂段幫腔”四種,。需要補充的是,,松陽高腔自從加笛子、二胡等管弦伴奏且有過門及吹打曲牌之后,,板式逐漸豐富,,其中小鑼的打法與其他高腔有別,除過門需夾擊外,,不少曲牌的末句行腔也要摻配,,且多打在腰板上,此為其他高腔所罕見,。其中種種未解之謎,,只有把它們與南戲掛鉤,把南戲當(dāng)作一把鑰匙,,才能獲得滿意的破解,。 三、表演繼承南戲的衣缽,。松陽高腔因受南戲影響,,至今尚保存不少古老的表演藝術(shù),,為其他劇種所罕見。試舉以下三項:一是“三檔十行”的角色制,。即正生,、正旦、凈,、丑為第一檔,;小生、占(貼),、外,、夫(老旦)為第二檔;小角(下手),、末為第三檔,,合計十個行檔。其中正生,、正旦為主要角色,,“末”雖列為第三檔,在演出中卻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除本工外,,他往往要臨時演戲中缺檔的角色,因此要求戲路寬,,演技全面,。其中一、二兩檔的八個角色,,稱“八把交椅”,,第三檔稱“下檔”。由于一專多能,,這十個行檔可包攬所有的行檔,,故藝人說:“八把交椅加下檔,什么戲都能做,�,!边@就勢必出現(xiàn)“反串”現(xiàn)象,如《白鸚哥》的皇帝由占(花旦)反串,;《太平春》的皇帝由正旦反串,;《琵琶記》的惜春由丑角反串。二是“手訣”“罡步”的表演,。早期松陽高腔的演員大多為道士出身,,所演多為宗教儀式劇,為內(nèi)壇法事服務(wù),,因此吸收了不少道教法事手法,,最典型的就是“手訣”與“罡步”,。手訣本來是師公在法事儀式中,用來請兵請將,、驅(qū)魔除鬼時的與咒語配合使用的各種手勢,。《九龍角》中的陳靖姑正是運用這些手訣宣召天兵天將與蛇妖,、豬妖搏斗并最后戰(zhàn)勝它們的,。每個手訣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捏手,有“大門訣” “雙箭訣” “射箭訣” “后門訣”等,。罡步有如舞步,,常用的“三點罡步法”等。例如《九龍角》“排骨煉丹”一出則采用此法,,用了許多虛擬動作描寫,,以形象來渲染舞臺效果。所謂“三點罡步”,,其中以一只腳為軸心不動,,另一只腳向主軸腳尖前點步,然后向橫跨一步,,再向后點步,,然后雙腳并步重復(fù)三次為一組動作。為配合步法,,雙手拿道具龍角與令刀,,按步法節(jié)奏作逆向轉(zhuǎn)動,,身體隨罡步頻頻起舞,。三是獨創(chuàng)的舞臺調(diào)度。松陽高腔的舞臺調(diào)度為其他劇種所罕見,。例如“行路”,,凡表演各類人物匆匆趕路的場面,身體朝舞臺三位至八位方向,,邊走邊唱,,直到唱詞結(jié)束,表示舞臺空間的轉(zhuǎn)換,。又如“剪刀梢”,,即二個角色同時按正反八字形行走,成斜形插花,,二個急轉(zhuǎn)身,,用來渲染在舞臺上的激情�,!逗现橛洝贰懊谞敲窗”一出即采用此法,,表演久別重逢的狀元夫妻在黑暗中相互錯開行走,,以示雙方急于相見的心理狀態(tài)。此外如“雙龍進水”“催磨”“圓場”“拜將”“拜天”“拜地”“拜印”“拜兵”“對拜”等調(diào)度,,均獨具一格,。 總之,宋元南戲隨甌江傳至處州松陽,,至明代衍生出松陽高腔,,至今猶存。2006年被批準(zhǔn)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追宗溯源,,非溫州南戲莫屬。 作者:省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 徐宏圖 來源:松陽新聞網(wǎng) 編輯:肖土根 孫志華 吳勝 時間:2024年10月24日
相關(guān)新聞 |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刊登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顧問 中共松陽縣委宣傳部主管 中國松陽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批準(zhǔn)文號:浙新辦[2010]22號 浙ICP備10209249號 |
![]() |